作为老牌投资机构,成立于2000年的软银中国资本(SBCVC),已经在中国当地耕耘了16年。
随着着行业的进步,不少机构内部的中坚力量开始走向台前,软银中国合作伙伴周晔就是其中之一。
周晔长期关注TMT行业,已经投资了好屋中国、TalkingData、理才网、咕咚、每天拍车、易贷网、八爪鱼在线旅游、智阳互联网、薪资钱包、楚楚街等项目。
现阶段,他重点关注To B市场,包含两大投资主题。
一是借助网络和互联网+改造万亿级传统垂直行业的平台性机会;二是企业级服务提供商。
周晔同时也关注前沿的技术革新类的公司。
在周晔看来,投资一定是要冒风险的,但风险有高有低,通过独立研究和精挑细选,大家试图去冒大家计算过的风险,冒一些大家感觉值得冒的风险. 周晔将软银中国的打法总结为价值驱动,关注商业本质。
周晔个人,投的比较多的是To B的买卖。
他觉得,相对而言,To B的公司壁垒较高,由于创业团队需要对行业有较多的经验和较深的理解才能做好。
而To C的不少公司在早期是没显著壁垒的,进基础知识槛相对较低,早期角逐会比较激烈,到了中后期总是最大的壁垒在于规模,而这非常大程度上拼的是实行力和打法。
那样,周晔是怎么样以价值为准绳,投出他觉得值得冒险的项目? 以下为软银中国合作伙伴周晔讲述,经创业家i黑马编辑: 挖掘To B市场的巨大机会 我过去两三年和现在在做的投资,大多围绕着两大主题。
一是交易网站,借助网络和互联网+改造万亿级传统垂直行业,提高效率,尤其是买卖层面的效率。
二是企业级服务提供商。
由于社会分工愈加细,角逐也愈加激烈,企业都有提升效率的需要,而企业级服务提供商本质上就是为企业的一些细分范围需要作外包服务,专业人作专业事,为企业提升效率。
之所以围绕这两大主题做投资,是由于近期几年,出现了一些趋势,决定了To B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一是从PC网络进步到互联网+,网络渗透率大幅提高。
目前手机随时随地带在身边,用时间更长了,可以覆盖的场景更多了。
交互模式也变得更多元化了,原来PC年代还需要学电脑,打字需要要会拼音,不少年龄大的人就不会用,目前交互模式有触摸、手写、语音、还可以拍照、辨别,用门槛大大减少了,覆盖的人群也更多了。
在手机年代,用户身份也更容易验证,你的电话号码和通讯录里都是真实的身份信息,同时准确的地方信息也可以通过定位服务精准的被获得。
这类使得互联网+比PC网络更合适进步成为基础设施,渗透率也比之前PC网络要高不少。
二是从信息平台到交易网站的转变,网络开始切入行业核心环节了。
之前网络追求的是打破信息不对称,今天大家看到网络尤其是互联网+开始切入到不少垂直行业的业务步骤了,尤其是买卖步骤。
买卖跟钱有关,跟商业模式有关,所以介入买卖意味着切入到行业的核心步骤了。
从某种层面上说,这使得不少行业的运营业态产生了核心的变革,网络有哪些用途已经不止是打破信息不对称了。
大家软银中国早期投资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淘宝,就是典型的交易网站,但之前的电商本质上解决的是标准化商品在营销推广和售卖的问题。
假如大家看看整个国家的GDP,其实标准化的商品只不过非常小的一部分,非标准商品或者服务占了更大的比重。
大家目前看到一个大趋势,就是网络和互联网+的交易网站也开始大规模的渗透到这类非标准化商品或需要服务的行业里了. 三是从消费级服务到企业级服务的变化。
网络或者互联网+早期都是从游戏、聊天、视频、娱乐这类方向进步起来的,越到后期渗透率越高时,网络、互联网+就开始渗透进入专业的应用范围。
当用户渗透率达到足够高的水平常,网络已经作为基础设施渐渐成熟,这使得网络大规模进入工作类和专业类的应用成为可能。
另外,国家在中央政府层面上呼吁推进网络+,使得不少传统企业开始转变思维,原来大伙感觉网络是可有可无的,目前不少企业开始以很积极的态度去拥抱网络,甚至感觉假如不去积极拥抱就会被年代淘汰,所以针对企业的企业级服务市场就迎来了很大的机会。
基于这三大趋势,大家判断,To B市场存在巨大的机会。
B2B2C:通过服务小B去服务C端 那样,在交易网站和企业级服务提供商这两大投资主题之下,又有什么具体的投资机会? 很多传统垂直范围都具备万亿级的巨大市场规模,而变革这类行业步骤的平台也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譬如金融行业,投资理财和贷款的需要都是巨大的,银行贷款余额有90多万亿人民币,小额贷款余额有20多万亿人民币,这个范围大家投资了易贷网、有利网、黄资金包、薪资钱包等;房产行业,新房买卖额一年就8万多亿,加上二手房每年买卖额超越10万亿,大家投资的好屋中国解决的就是这个行业的销售买卖问题;汽车行业,每年二手车买卖量700万台,约4000亿的市场规模,这个范围大家投资了每天拍车;旅游行业,现在4万亿一年的市场规模,90%还是通过线下,大家投资了八爪鱼塑造交易网站服务线下的旅游社;人力资源行业,薪资福利也是个上万亿的市场,潜力很大。
大家投的不少公司有一个一同的特征:它们不是直接To C,而是B2B2C,不少是通过借用服务小B去服务C端。
很多传统行业是很分散的,需要不少小B来为C端提供服务,而因为这种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这类分散的小B也不会消亡,塑造交易网站服务这类小B,形成规模效应,总是可以很大的提高行业的效率。
譬如大家A轮投资的好屋中国,用网络和互联网+做房产推广。
它从开发商(大B)那里把楼盘拿过来,放在平台上,通过上百万的中介(小B),卖给买房人(C端)。
这个模式效率特别高,对于开发商,可以缩减销售周期,同时降低广告支出;对于中间的小B,能给他们带来额外的收入;而对于C端顾客,也能获得更多的选择和打折。
借助这种网络支持的众销模式,加上团队之前在行业里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强有力的实行力,公司成长的非常快,成立才4年,买卖额已经有两千亿左右,预期2016年净收益会接近2个亿。
在企业级服务方向,大家分了几大块看,SaaS范围投资了理才网;基础设施范围投资了万国数据;云数据范围投资了TalkingData、国政通;信息安全范围投资了上讯信息、瑞数信息。
这类企业级服务的核心就是在某些环节上,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效率,能让企业外包出来它本身没能力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
大家觉得,一个好的企业服务商是可以通过其效率和商品的优势帮助广大企业提高某个特定环节的效率的,从而创造出明显的商业价值。
企业级服务中,人力资源是大家布局得比较早也比较重的行业,我感觉将来这个范围有非常大的可能诞生独角兽公司。
这个范围里大家投资了理才网,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起家的,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垂直范围;智阳互联网,是做人力资源服务交易网站的,把企业的职员、HR和人力资源外包公司连在一块,提供薪资代发、社保、福利等一系列人力资源服务;还有薪资钱包,做人力资源的金融服务,包含薪资投资理财、借贷、薪资管理等一系列的云数据金融服务。
这几家公司,大家进入的都非常早,都是他们的第一家机构投资者。
现在它们进步得都很好,估值差不多也都在一年时间里涨了四五倍。
价值驱动,冒值得冒的险 TMT的投资是非常有意思的,在于这个行业有着持续的革新和变化。
新的有价值的模式和技术伴随时间的推移持续的出现。
就一个TMT投资者而言,非常重要的是在市场变化的早期比其他投资人更早的挖掘并找到这类具备价值的投资机会。
在投资办法上,大家有我们的研究思路,看到机会将来,会做独立的研究和判断。
譬如说几年前大家判断借助网络和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会有一大波机会,第一大家看的是人的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什么是巨大的有待改造的市场?大家看到金融行业非常大,房产行业非常大,大家把主要的钱花在房屋、投资理财上,还有汽车、人力资源、教育、旅游也有非常大的市场。
通过深度调查追踪这类目的市场,大家发现都有新的提高行业效率的模式出现,再去挖掘比较行业里不一样的公司,选择值得投资的标的公司。
至于如何选公司,无外乎这么什么时间:第一,目的市场的规模和潜力要大;第二,商业模式的规模效应要好;第三,公司最好是有肯定壁垒或者核心竞争优势的;第四是团队要强;第五,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公司要产生真的的价值,满足真实的可持续的需要。
大家不太喜欢风口、定义这类东西,蛮虚的,大家在投资时更重视的是商业本质,重视能否真的创造价值。
大家是价值驱动的基金,大家相信只须公司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将来一定能赚钱。
有些基金是趋势驱动的,A轮投进来,风口到了,估值疯涨,B轮、C轮可能就撤了,也能赚到钱,当然也大概到了C轮后还没有来得及撤,风口过了,整个行业掉下来了。
这种打法和进入及退出的机会非常有关系。
国内二级市场的投资这种打法不少,伴随热门趋势投资,低买高卖,并不在乎这个行业有多长久、可不可持续。
这种投资打法大家不太善于做,也不太倾向做。
大家更偏向价值驱动,大家相信只须公司长期可以创造真实的可持续的价值,财务回报肯定不会差。
另外,大家基金使用的是相对少而精的投资打法,不像有的机构可能一年能投上百个项目,覆盖型的打法。
大家每年投资的项目数目不会特别多,精挑细选,看准了再扣扳机。
大家更不是跟其他人抢项目的基金,有的基金看到风口项目,有的还没有真的考虑了解,就跟风先去报个价,占个坑,把项目抢下来再说。
这对基金和创业人士都是不负责的。
大家不会去跟风,而是会独立做研究,独立做判断,一旦判断这个项目值得投资,那大家速度会飞快,效率也会特别高。
假如大家判断这只不过一个短期的风口,即便市场再热,其他机构都投资下注了,大家也不会出手。
投资一定是要冒风险的,由于总有不确定性,运势随着着所有些投资,只是不确定性有高有低,大家试图去冒大家计算过的风险,冒一些大家感觉值得冒的风险。
看好有壁垒的买卖 我做投资之前也创过业。
从清华电子工程系毕业之后,我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继续深造。
在美国,我和几个朋友创立了一家社交互联网服务公司,像国外留学生的Facebook,这家公司后来被红杉资本投资的一家公司并购了,最后并没进步得非常不错。
这段不算特别成功的创业经验,让我领会蛮深的,创业真的非常难,一路走来角逐很激烈,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人有时也会变得比较焦虑。
所以有时候我对创业人士可以感同身受,比较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和考虑问题。
从概率上说,创业成功是很小概率的事件。
每年成立的创业公司不少,最后能成功走到IPO的少之又少,万分之一都不到。
某种程度上说,创业失败是势必的,成功反而是很偶然的。
有各种各样的坑可能致使你失败,有时可能只不过一个你没考虑到的很小的原因,就会让公司死掉,创业这条路是举步维艰的。
所以创业对创业人士的需要非常高,我赏析的创业人士,是有远见、有实行力、有领导力、有学习力的人,我开玩笑称之为四有新人. 有远见才能把公司做大,有实行力才能把策略落地把纸面计划变成现实,有领导力才能吸引和指挥出色的团队成员跟着自己打拼战斗,有学习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角逐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
当然,除去这四有,To B和To C创业人士所需的素质也不太一样。
To C创业人士,面对的是C端,每人都懂,讲究商品体验,只须你足够聪明把握好需要,有实行力,能把商品做好,就算你很年轻,没经验,也会创业成功,譬如扎克伯格。
但To B的买卖,我会更重视创业人士之前在行业里的背景和经验,To B创业面对的是企业,你必须要知道这个行业,没三五年在行业里沉淀的经验,是非常难做出让B端同意甚至付费的商品的。
从投资角度而言,大家很看重壁垒,喜欢看一些偏技术、偏行业应用、接近商业本质的项目。
有壁垒和核心竞争优势的公司面对的角逐会相对少一些,成长过程中即便遇见些波折或者走些了弯路也不会太致命。
而To C的不少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是没壁垒的,早期角逐会比较激烈。
假如说壁垒,To C的网络公司最大的壁垒就是规模,哪个能在实行过程中最快获得最大的规模效应,拥有最好的客户体验,产生最大的价值,哪个就能成功。
这非常大程度上拼的是实行力和打法。
说句不太适合的话,投资To C的早期公司赌的成分会比较大。
由于拼的是速度和实行,对于早期的To C公司,你非常难判断最后哪一家公司能成功,由于你不了解再过两三个月,是否会出现一个实行力和打法比它更强的相同种类公司。
所以早期的To C项目蛮难投的,需要到中后期才能看得了解一些。
现在中国的创业角逐环境很恶劣,任何一个看起来前景很好的范围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角逐者,因此无论是To B还是To C行业,大家会重视那些有壁垒拥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公司和团队,这种公司在激烈的角逐中存活和胜出几率会更大一些。